四千精神四十年的振石故事

2025-05-20


1985年5月,《解放日报》首次提出“温州模式”,并提炼“走遍千山万水、说尽千言万语、想尽千方百计、吃尽千辛万苦”的“四千精神”。时至今日,这一精神已吹遍中华大地,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中民营企业破浪前行的永恒航标。

从浙江桐乡的乡镇玻璃纤维厂,到横跨全球的跨国产业集团,从一根玻纤丝到新能源材料的“隐形冠军”——振石控股集团用四十年践行“四千精神”,以“走遍千山万水”的魄力、“说尽千言万语”的执着、“想尽千方百计”的智慧、“吃尽千辛万苦”的韧性,在时代浪潮中铸就了民营企业破浪前行的标杆样本。

走遍千山万水:从石门走到了世界

​四十年前的1985年,是振石创始人张毓强全面主持工作的第二年。他主导开展第一次迁厂(代铂炉工艺)技术改造并大获成功,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。在他的带领下,振石的创业团队挤着绿皮火车,请来了专家,跑来了客户,一步步将产品卖到了全世界。

1989年,振石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气魄开股份制改革先河。1993年,首家入驻桐乡经济开发区,建成中国首条8000吨池窑拉丝生产线(“318工程”),打破欧美技术垄断,奠定民族玻纤工业基石。

如果说从石门到桐乡是一场“敢为人先”的转型升级,那从桐乡到世界则是“链动全球”的产业远征。这根细如发丝的玻璃纤维,在振石手中化作连接亚非欧的产业金线——自2014年以来,振石为应对国际贸易壁垒,先后在埃及、土耳其、西班牙布局生产基地,形成覆盖亚非欧的客源地生产网络。“拼速度、树标杆,我们以外供外的模式取得了成功!”振石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从不锈钢到镍资源,振石在印尼的征途堪称一部现代版“荒岛造城记”。2010年,迎接他们的是不通电、不通水、不通讯、不通路的原始环境。但振石人硬生生用推土机碾平红土荆棘,用集装箱搭建临时指挥部,在热带雨林中撕开一片产业蓝海——雅石30万吨镍铁项目仅用18个月即收回投资,创下中资企业在印尼镍铁领域的效率标杆;硕石105万吨镍铁项目奋战900多个日夜实现全线投产达产,打造国际产能合作标杆。

说尽千言万语:在市场中掌握行业话语权

“要主动积极用好市场,要主动有为发挥自己,对手没有的产品,我们要做唯一,对手有的产品我们要做第一!”在张毓强主席看来,市场开拓需要不断求新求变,以差异化战略开辟新蓝海,振石的“追风故事”就是如此。

“我们是中国第一家把风电材料卖出国门的企业!”2004年11月中国风电产业方兴未艾之际,振石在“追风”之初,面对的是国际风电巨头交来的近乎不可能的任务:国内既无现成设备、也无成熟工艺,如何用行业最高标准生产第一批风电织物?但市场机不可失,振石系统性攻坚设备、工艺及检测体系,历时7个月、近百次配方迭代,由玻纤丝编织而成的“抗疲劳织物铠甲”通过客户认证,2005年6月顺利出口,跻身全球供应链。

“跑展会、访客户、推新品,一年出差近300天,我们常驻在客户车间。”沿着一根玻纤丝成长为风电世界级供应商的背后,是振石用服务将“客户需求”淬炼成“行业标准”的坚持。振石靠近“风电前线”,构建起全流程高效服务体系,打造“需求即响应、问题即方案”的服务机制。当欧洲客户因供应链动荡而焦虑时,振石在12个月完成西班牙生产基地建设,日前首批货物已发货,打造“欧洲需求、欧洲制造”的风电供应链。全球风电基材,三分天下有其一,振石在风电赛道加速奔跑,持续领跑!

想尽千方百计:在翻山登顶中顶天立地

隔行如隔山,振石在翻山中登顶,让三产与二产齐飞,打造十大产业板块。其多元化征程,是“四千精神”中“想尽千方百计”的生动演绎,从玻纤制造的“单点突破”到十大产业的“产业协同”,振石用产业链思维翻越行业壁垒,在“顶天立地”中诠释“总部经济”新范式。

2009年,振石以18个月“狂飙”建成桐乡首家五星级酒店——169米的振石大酒店,创下中国高端酒店建造速度之最。2015年,振石率先入驻凤凰湖总部基地,以182米总部大楼宣告“全球总部永驻桐乡”的决心,2025年又以190米振石广场再塑“凤栖梧桐”新地标,将五星级酒店、国际会展与智慧商务融合,填补桐乡高端服务业空白。振石持续刷新城市天际线,带动十余家头部企业总部集聚,形成嘉兴全球细分行业头部企业最密集区块。

“速度神话”背后是振石对产业链的深耕。在桐乡经开区(高桥街道)南侧,一年间拔地而起一座全球玻纤使用量最大的“超级工厂”。“产品订单和交付量持续攀升,订单排到今年年底。”新材园相关负责人说,园内新能源风电、光伏等所有产线产能拉满,较年初增长了50%以上,正通过制造运营管理系统、AGV小车等智能化加持,想方设法朝着实现百亿产值、百万吨玻纤应用的目标加速前进。

千方百计炼成特钢。2007年振石入主濒临倒闭的嘉兴钢铁厂时,摆在这家传统钢企面前的是一道生死考题——如何在普碳钢市场中突出重围?振石选择了一条“炼心之路”:砍掉低端普碳钢产能,押注“高、精、特、稀”特种不锈钢赛道,为企业取名“东方特钢”。转型之痛化作创新动能,东方特钢耐热钢开辟光热发电新赛道,核电钢批量应用于多个国家级核电工程,船板钢在LNG运输船上批量应用。如今,随着东方特钢绿色高端镍铬新材智造项目的建设,这条攀登之路还在继续。

吃尽千辛万苦:转型升级是一道必答题

在振石创业馆的聚光灯下,一台锈迹斑斑的拉丝机静默述说着“苦”的哲学。1972年寒冬,17岁的张毓强从九江背回这台100多公斤的“铁疙瘩”,挤绿皮火车、站20小时、滴水未进,用少年的脊梁扛起中国玻纤工业的起点。四十余年后,这台机器已化作振石的“精神图腾”,而“吃苦”二字也刻进了企业创新基因——手握400余项专利,培育5家国家级高新企业,振石用“科研之苦”破解“转型之困”。

在振石股份新材料产业园,一条全自主知识产权光伏边框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。在生产线下线的一个个黑色边框,是振石人“吃尽苦头”的见证。振石历时3年,验证上百种配方,创造性开发多种技术工艺,成功开发高强低碳耐候性复材边框,生产线具备百分之百自主知识产权,率行业之先实现商业化应用、规模化生产,振石的又一个千亿级市场正在加速培育。

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,创新的苦是攀登的苦。在华智研究院内,工程师们常常以实验室为家,用“苦行僧”式研发,实现“从0到1”的原始创新,这是振石破解“内卷式”竞争的关键。成立五年来,华智将“苦”转化为技术突围的动能,目前已拥有14项发明专利,助推振石奔赴“新”程大海。

四十年风雨兼程,振石用“四千精神”走出了一条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之路。振石正以更开放的胸襟、更硬核的创新、更坚韧的担当,续写着民营经济的辉煌篇章!